校园新闻

首页校园新闻

“文学豫军”茅盾文学奖作品推荐

  • 发布时间:2025-04-16 阅览74次
  • “文学豫军”茅盾文学奖作品推荐

    一、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2011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刘震云,河南新乡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小说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塔铺》《一地鸡毛》等小说作品。1992年,发表小说《一地鸡毛》。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

    二、李佩甫生命册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李佩甫,河南许昌人。历任许昌市文化局创作员,《莽原》杂志编辑、第二编辑室主任,河南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莽原》杂志副主编,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等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生命册描写了主人公“我”从乡村到城市,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一生所经历的起落与沉浮,并通过“我”的讲述串联起了“老姑父”“虫嫂”“梁五方”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老姑父曾为爱情放弃了军人的身份,却在结婚后陷入家庭矛盾而无法自拔;虫嫂艰难地支撑着五口之家,像野草一样顽强地生存着,却在生活的重压下堕入深渊……在这些人物身上,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可以看到城市与乡村之间纷纷扰扰的世界。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一个个故事背后,是乡土中残存的信念和希望,在各异化的人生轨迹中,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三、李洱应物兄2019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李洱,河南济源人。1987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在高校任教多年,曾任《莽原》杂志副主编,现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著有《饶舌的哑巴》《遗忘》等小说集多部,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

    应物兄》是一部当代的儒林史诗,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事为引,串联起大学教授、商业精英、文化名流等诸多人物。主人公应物兄作为性格直率的儒学学者,深陷这一巨大的世俗漩涡,在学术理想和现实利益的夹缝中来回周旋,进退失据,处境困窘,最终难逃身份迷失。借由他的故事,作品投射出当代宏大繁杂的社会图景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阵痛,阐发有关“应物无累”的哲学之思。

    四、乔叶宝水2023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乔叶,河南焦作人。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发表小说和散文共计约五百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认罪书》《拆楼记》《藏珠记》等多部,中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打火机》等多部以及散文集《深夜醒来》《走神》等多部,小说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宝水讲述的是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生机和活力重新焕发出来的故事。人到中年的地青萍被严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后从象城来到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她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丰富而深刻的嬗变,自身的沉疴也被逐渐治愈,终于在宝水村落地生根。该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平易生动,不事雕琢,平白如水,却有强烈的“土气息、泥滋味”。

     

     

     

     

     

     

    郑州市第一〇三高级中学

    邮编:450000


    学校电话:0371-61736039


    地址:郑州市金水科教园区鸿宝路9号

    社交媒体

    版权所有© 郑州市第一〇三高级中学 豫ICP备2023013366号-1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830号